向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惩罚冲动说“不”
时间: 2014-06-23 19:48:40 作者: 班主任网整理
向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惩罚冲动说“不”
文/卢恒
摘要:近年来,在教育过程中,对能否对学生进行惩罚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关键词:班主任;惩罚;心理惩罚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惩罚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惩罚可以分为体罚和心理惩罚两种。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是显性的,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明令禁止。然而另一种变相的惩罚手段——心理惩罚,因其隐形的特征和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而得以滋生和蔓延。心理惩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心理惩罚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强迫学生执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学生的积极情感,侮辱学生的人格,是一种并不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方式。
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张守臣教授明确指出:“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是严重的教育病态……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是一种反理性的教育行为。”当这种失范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伤害达到一定的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虐待。那么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远离心理惩罚,使班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回归理性呢?
一、班主任,应该是精神丰富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才能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教师就要积极地自我塑造。
多读书,阅读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相辅相成、互相推动。通过博览群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个人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班主任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生活目标和生活准则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美德的力量,班主任应使自己的阅读爱好成为影响学生教育力量的源泉。
多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自我调整。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班主任的理性自主,使班主任对其实践信念和实践的因果决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从而使班主任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班主任是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教师,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通过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感化实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以学生的心理来体验学生的情感
“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一幅是稚气的狗的解剖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在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鼓足勇气杀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谁知这条狗是校长家的宠物,校长看到自己活蹦乱跳的心爱的宠物竟然躺倒在地上,被开腔剖腹,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但是怎样惩罚呢?校长并没有开除这位他,也没有对这位他拳打脚踢,通过和他的谈话,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于是校长便因势利导,给予特殊的具有个性的“惩罚”即: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校长罚他画的两幅画更激发他研究解剖学的强烈愿望,后来麦克劳德发愤学习成了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校长就是教育家韦尔登。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你会发现,很多错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恶劣,而且许多都是无心之错。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基础上,班主任应对学生行为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除了要考虑错误性质、影响范围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犯错误的动机,以及这个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从而在处罚的方式、程度等诸方面作出慎重的选择,力求恰当得体。同时,把握好处罚的尺度,既不能处罚过重,也不能使其毫无体验,力求恰到好处。
三、让惩罚闪烁智慧与爱的光芒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每个人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在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当这学生来到办公室时,陶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然后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的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班主任论文 )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陶先生没有简单粗暴地处罚学生的打架行为,而是用一种温情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心悦诚服地承认了错误。学生不但没有任何的抵触情绪,还受到了很大的感动。这种惩罚教育,是在浓浓的情感中实施的,让孩子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的确,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粗暴的惩罚必将导致学生自我概念的毁灭。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以健康的人格力量为支持,把握好惩罚的度,要让学生在受到惩罚的同时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待。
四、总结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惩罚的例子比比皆是,与体罚相比,心理惩罚因行为的欺骗性与隐蔽性,以及虐待后果的内隐性和滞后性而容易被人们忽视。可怕的是,班主任的这种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具有很强的惯性。许多班主任根本没有意识到,“没出息”、“笨死了”、“再这样就回家去”、“你的想法怎么怪”、“跟你说话就是对牛弹琴”等等这样的话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的心灵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无法在短期内消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位美国学者说,社会暴力的根源源于孩子幼年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品格。所以,在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实事的真相的基础上,善用惩罚,让惩罚也成为一种艺术吧,不一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才是惩罚,和风细雨有时更能吹融孩子们内心的坚冰。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摒弃“心灵施暴”的陋习,惩罚是源自爱的,这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 (班主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
班主任网提供最新最全的班主任文章。
热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