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策略
时间: 2014-06-23 19:47:48 作者: 班主任网整理
浅议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策略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应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心理测试等方式充分了解、收集与整理学生的个案资料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1)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等;(2)家庭情况:家庭组织结构、家庭成员及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3)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获奖情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特长、交际水平(含同学关系、宿舍舍友关系、是否有恋爱关系、校外人际关系)、担任社会工作情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参加校内外社团等)、勤工俭学情况;(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经济危机、贫困、考试成绩不及格、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疾病等。
2、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性格、气质特点,什么品质占主导地位,存在哪些个性方面的问题等。
3、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程度如何;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4、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倾向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分析,包括是否对本专业感兴趣、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有何感兴趣的职业、有无学习计划、出勤情况。学生的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生涯规划情况等。
二、精心制订心理辅导计划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
制订系统、科学的心理辅导计划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障。首先,抓住共性问题,制定团体辅导计划。根据班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的适应问题、班级团体的发展情况制定系统、科学的心理辅导计划。对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入学适应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辅导;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爱情与性辅导、就业辅导、完善个性辅导;对三年级学生进行职业适应辅导、耐挫力辅导。其次,针对个别问题学生,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对此应设立个案,写好个人心理档案、谈话记录和跟踪记录。每学期都应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学期结束做好小结,看到成绩,找到问题。第二学期在此基础上再制订计划,尽量使计划有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健康的自我。
三、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是成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以班级为实施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以专题班会、专题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写心理作业等丰富、灵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活动。辅导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如利用春游、秋游在校园、公园、风景区等地开展辅导活动。
开展团体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软环境”是关键。所谓“软环境”即指由班主任控制和把握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班风、教师的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的教育方法等。其中班风是班级“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而衡量班风好坏的主要指标是班级是否形成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和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而其中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对于刚脱离父母并即将进入社会的中职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班主任可尝试在班级构建一个班级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社会支持在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包括:1、工具性支持。指提供物质或直接服务以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2、情感性支持。包括关心、理解、鼓励、尊重、温暖。3、认知性支持。主要指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如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4、友伴性支持。指通过友伴一起从事休闲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亲和需求,转移个体对压力事件的注意力,增进健康情感等。
大部分中职生离开父母到职校读书,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与同学、老师及学校内外的社团组织等。许多中职生还不懂得社会支持的作用,更没意识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知道积极求助,往往束手无策,更有甚者采取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遇到经济紧张、贫困、失恋、实习岗位不适应等问题,他们不愿向同学、老师求助,甚至不愿向父母求助,使自己处于紧张焦虑或厌烦状态,产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社会支持方面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使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寻求物质、信息、情感等社会支持的方法,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构建宿舍、小组、班级、学校社团及校外等社会支持的网络系统,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与共存的交往方式,并在班级团体的网络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2、个别辅导
针对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必须采取个别辅导。这类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消极、颓废等;③常见行为问题,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⑤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职生中出现的比例相当大。
对此,班主任须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训练等途径,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正常健康发展。
(1)给予关注和沟通
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应无条件地接纳、关注与关怀,并保持沟通,与之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关注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沟通则是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途径,主要分两种形式。
一是话疗。话疗是一门艺术,掌握好这门艺术,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二是笔谈。笔谈是开启学生心理的另一把钥匙。对于部分特殊生,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所谓笔谈就是要求学生写谈心日记,通过笔跟老师讲悄悄话,这种沟通方式更具有保密性可更真实有效的心理问题学生搭脉诊治。另外,还可设立咨询信箱,每周一句“班主任的话”,以暗示和催眠的方式强化学生积极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
(2)进行科学、系统的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卫生科学实用技术,可结合心理游戏、拓展训练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系统、科学的心理矫治。首先,要找到学生问题后周密设计加强训练效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个别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与老师、长辈发生冲突,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伙伴心理交流训练法、角色转换训练法,情景训练法、团体辅导“让周围人快乐起来”的训练、人际交往规范化训练法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方法,使其人际关系得到提高。其次,心理训练要坚持专一性原则。每次训练解决一、二个问题,不要“全面开花,一拥而上”。三是心理训练的成功取决于训练强度和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能使心理训练达到目的的。四是心理训练要有表式记录,训练前填写训练表,写明姓名、年龄、性别,训练目标、方式、具体步骤和出现的反应,训练后有小结和评语,这样才能及时反馈训练有效性。
(3)开展联合式心理辅导
一是朋辈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与班主任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其特殊的优势。由于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彼此容易沟通、理解和接纳,更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信赖的关系,提高辅导效果。但班主任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注意选择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做朋辈心理辅导员,并且给予一定的辅导知识培训,定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导。
二是家庭治疗。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开家长会,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共同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树立科学的中职生发展观,将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能更好地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引导中职生实现人格健全、个性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班主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手中的“四件法宝”
下一篇:班主任应该换位思考
班主任网提供最新最全的班主任文章。
热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