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谈对“优生”的培养
班主任谈对“优生”的培养
文/高丽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优秀生的界定,是指在学习上成绩优异,思想上追求进步,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特殊学生群体。
顾名思义,优秀生群体在学习成绩是超越一般学生,主要表现为课堂反应灵活,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拥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他们是学习上佼佼者。不过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对于优秀的学生的关注力度,一直都存在一个误区:在教师眼中优秀学生的思想觉悟比较高,纪律表现好,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能够进行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因此我们在平时上只是关心其学习的状态好坏与否,而对其心理的压力和负担,就很少与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更深层次的沟通。事实上,从培优的效果和长远目标来看,这种做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优生能否健康成长,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优优秀生的培育,也就成目前高中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培优工作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培优工作从长远来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仅要多给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学法的指导,同时也要多给优生在学习心理上的关怀,这样做,才能达到双管齐下,互利互嬴。根据我的体会,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班主任要全面深入了解“优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致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情况、智力特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对该生的影响,作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
第二、让“优生”首先要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第三、让“优生”树立远大志向。
“优生”一般来说,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固然是“上线生”;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决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班主任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我常常通过谈心,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分责任,而现在起就应该比别人多一分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有,如召开主题班会为“我来上学干什么?”的理想教育,又或者引用古今中外的有大志气的历史名人名言,让他们读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第四、对“优生”要进行信心教育与赏识教育。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懂得扬长避短。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此对待优生,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成就,对优秀的方面,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很厉害的”等励志的语言。
引导学生多阅读自信名人的传记。信心教育在我校开展一年多,其所取得成效比较大,因此在强化信心教育上,建议学校政教利用学校教师资源编写有关自信教育的校本教材。在教材中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杰出的历史人物,讲述伟人成长过程当中的自信感言和例子。这些例子有:如把“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座右铭的肖伯纳;有一直坚信“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的童第周;有写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豪迈气概的毛泽东以及世界着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故事等等。通过对校本教材的引导阅读,让拥有实力基础的优生同时拥有自信灿烂的笑容。
第五、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我常常对“优生”说:“本来可以得100分,却只得了99分;本来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却只考上了普通院校;本来可以成功一番辉煌的事业,却只是找到了一个谋生的饭碗……造成这种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人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如果我们对所有学生都这样说,显然不妥,因为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像陈章良那样的杰出科学家,也需要像李素丽那样的普通劳动者;但是,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第六、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知识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具有双重性质。在积极方面,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在消极方面,使人失望、沮丧,甚至是意志消沉而不思进取。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在培优的工作当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挫折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实施挫折教育,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学习成绩失败,帮助优生总结失败的教训;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告诉优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让他们用平常的心态对待。事实上受挫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必须从小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受力。
第七、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瞳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多方面地发展自己。“优生”的学习成绩拔尖,但仅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应意识地培养“优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奇思异想,标新立异,让他们养成善于千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平时解题时的方法、作文时的构思、开展班干部工作、参与科技活动等多方面培养。
第八、利用各种途径了解优生的心理发展趋势,预测不稳定因素。
让学生写周记,通过对周记的批阅,在周记上,都有学生写有不同方面的事情,而最频繁,最集中的,都是反映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学习心理负担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日常生活问题。特别是学习心理问题上,很多学生将不愿意和班主任老师交流的问题,却喜欢写在周记上,因此在培优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只一点,以预测优生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当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们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又或许从身边的同学了解的方式,了解优生的心理发展趋势。
总之,素质教育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要尽可能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让人们在各方面都得到理想的发展,成为老师及家长所期望的“优生”,成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班主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