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试试看
换一种方式试试看
文/黄天银
人总有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如此。
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总是喜欢学习认真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喜欢那些后进的学生,尤其对“双差生”更感头痛,反正升学无望,有的干脆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所谓“差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他们身上有时也有闪光点,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改变观念,善于捕捉。对他们换一种方式,我们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花木师傅把一棵瘦弱的榆叶梅从花圃里拔出来扔在一旁。他说:“这棵不行了,反正也长不大,拔掉换一棵算了,省得它白白地争旁边花儿的养分!”作为育人的园丁,我听了感触很深,心里酸酸的。它也是一棵树,也有生长的权利,开花的权利。换一棵,谁能代替它啊?等那位花木师傅走后,我把那棵被命运抛弃的小树捡了起来,栽在我宿舍前的空地上,精心呵护。冬去春来,小树也开花了。虽然开得瘦小,开得稀疏,但它毕竟没有辜负春天。
通过这件事,我想我们教师不仅仅要象园丁那样付出精力和时间,更要付出一片真情,要比园丁具有更高尚的情操和更高度的责任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不能因为他们“差”就放弃他们。要知道,他们可是每个家庭的全部希望所在,他或她不行,谁来代替呢?事实上并不是他们不行,而是我们的“培育”方法不当,没有真正因材施教。为什么那棵瘦弱的榆叶梅换了环境和主人后能重新开花?难道我们育人者不应从中吸取点什么吗?
沈强同学是班上出了名的“差生”,由于家庭变故的特殊原因,他在家没人管,染上了一些恶习,学习兴趣没有了。在课堂上经常“惹事”,老师批评教育无效,让他到教室后面“罚站”也无效,老师对他失去了耐心,同学们拿他当笑料。本学期他转到了我班上,我了解到他初一时曾是个聪明、肯学、听话的好学生乖孩子,我单独找他进行了一次倾心沟通,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些了解。因为只有沟通,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信任;只有信任,才能去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我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担任宿舍室长,老师对他的信任使他有了责任心。之后,我一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在我的配合下,科任老师也留意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他重新认识了自我,并不断地取得了进步。我又及时把他的进步用短信发给他的亲人,这让他信心倍增。当然,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也会有不良行为的反复。这时,我总是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予他宽容,而不是批评训斥。帮助他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让他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我越是对他和风细雨,他越是觉得愧对老师,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最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够宽容那些曾经是“差生”的孩子,那是最高境界的宽容。
一学期下来,他真的变了,变得爱学习,守纪律,肯吃苦,负责任,求上进,同学们都乐意和他交朋友了。而且,他的进步还带动了一批同学的进步。
一些缺乏修养、道德败坏的人之所以堕落,当然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缘故,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就在他们开始堕落的时候,周围的人们至少是忽略了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有的人甚至用尖刻的语言讽刺、伤害他们,把他们从堕落的边缘推向深渊。对沈强老是批评训斥,使他信心全无,必然导致他破罐子破摔,这本不是我们育人者所希望的。正是由于我们发现了他身上的小小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重新认识了自我,并不断取得进步,这才是我们育人者所希望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善于把那些所谓的“差生”从堕落的边缘抱回来,用爱心去抚慰他们的心灵,用细心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变化,用耐心去引导鼓励他们振作,用同情心去帮助他们进步。这样,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班主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