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手机风波
时间: 2014-06-23 19:42:42 作者: 班主任网整理
班主任工作案例:手机风波
我现在带的24中801的学生都是1997年前后出生的中学生。
为了加强班级的管理,我开始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来。但仍有学生存有侥幸心理,忍不住带到了学校。即使有同学报告给我了,但学生如果把手机藏起来,然后就不承认,我也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去搜身啊。我只好在上课或下课时勤于观察,只要当面发现学生拿出来,就当场没收,然后由家长来讨。
初露端倪
今天是物理课,班上的纪律一直不是太好,于是我照例到班级的后门来巡察一次,突然看到班上王畅同学举止有点异样。我从侧面只能看她对着教室门口的右耳,但她用手托着腮,并捂着左耳。当她感到班上突然变得十分的安静,便知道我来了,于是慌忙把好像是类似耳机的东西塞进抽屉。虽然角度不好,看得不真切,但我已猜出是在用MP4在听歌。如果我这里冲进教室,在这短暂的两秒时间里,王畅就能把东西藏起来,而让我暂时无法搜到,我以前就吃过这样的亏。这样不仅尴尬,而且也是对任课老师的不礼貌。于是我就先把王畅喊出来,正好也快要下课了。我等到下课,在王畅的抽屉里发现了竟是一部手机。
我感到既很气愤,又很失望。王畅在班上成绩最好时考过班上的第九名,而现在在我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后,她竟然还敢带手机到学校来,而且还是在课堂上听音乐。有着十四年班主任经历的我,还是很快把火压下去了,面对低头认错,默默无语的王畅,我只是简单的告诉她,让她的家长来讨。下一堂课课间,班上王畅的前桌,也是她的好朋友余洁来告诉我,这是她的手机,好像是替她来认错,又像是想要要回手机。
手机事件的一波三折,就此拉开帷幕。当时我哪里知道,只是不想把事情变得复杂化,告诉她,手机是从王畅手上收来的,我会把手机还到她的家长的手上,至于手机是你带来的,这也是不对的。下午最后一堂课背地理,因为八年级期末要毕业考试,背好一个走一个。这恰恰让某位同学有机可趁,提供了最佳的“作案时间”。
再起波澜
第二天在办公室,我无意中突然发现收上来的手机不见了。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不记得放在哪里了,也没在意。可下课后,班上有几位男同学来报告说,被没收的手机在季陆川那里。我顿时激动起来,难道是王畅从我的办公室拿走了吗?她胆子竟然这么大吗?于是我立刻把王畅喊来,看着我怒气冲冲的样子,她显得有点紧张,结结巴巴的说:“不是……我拿的……”,低着头,还不时的用眼角来看我。(班主任 )我反问她:“拿了什么啊,谁说是你拿的,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王畅知道说漏了嘴,涨红了脸,辩解道:“真的不是我拿的?”我一气之下,打电话给她妈妈,接电话后,她妈妈也很着急,恨不能插翅飞过来,问清是怎么回事。可单位还没有下班,暂时来不了。等到放学时,我在校门口发现了王畅妈妈焦急的身影。我便和她边走边谈,因为她家就在学校附近,很快便走到她家。
家访了解
一番详谈之后,我才了解到,王畅的父母离异,现在是妈妈一个人带着她。而她又是公务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管不到王畅,就让她一人在家,可王畅不自觉,偷偷的学会在网上聊天,玩游戏。为了方便与女儿联系,随时知道她的行踪,便给她配了一部手机。想不到联系的作用倒没怎么发挥出来,反而让她迷上了玩手机,有时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下课时还在比较谁的短信新鲜好玩。至于晚上做作业时,手机一直放在旁边。现在被没收的手机确实是余洁的,是王畅和她换的。当她的妈妈想停掉她的手机,为时已晚,王畅又是哭又是闹,她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一种依赖。
第二天,王畅的妈妈打来电话,说手机确实不是王畅拿的,是班上一位男同学那天下午背书后主动帮她拿的,王畅不敢要,又把它给了班上的季陆川,结果被班上同学发现了。王畅不想出卖那位男同学,王畅妈妈想让班主任替她保密。面对家长善意的求情,我不置可否,心想有没有更好的结局呢。
谈话攻心
又等了一天,王畅并没有到我这里来告诉我那个男生是谁,更没有把手机还给我。我便产后了怀疑,从王畅的手上没收了手机,她最着急,也最有可能来拿了手机。但现在如果王畅不说出那个神秘男生的姓名,又如何证明不是她拿的呢?难道让那个男生“逍遥法外”吗?,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但这种做法肯定会对班上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我又不能随便猜疑,因为没有证据,弄错了还会对别人产生心理伤害。既然这件事只有王畅知道,还是以她为突破口吧。至于手机我不慌着收上来,因为我还期待着有人完璧归赵啊。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找到王畅心里此时此刻最想得到的,满足了她这个心愿,事情就能查个水落石出。而她最想得到的不仅是那部没收的手机,而且是老师公开的还给她,承认它的合法性。还要不辜负那位帮她的男同学,因为供出来,不仅连累别人要受批评,而且出卖同学,谁还愿意和她做朋友呢,毕竟别人是为帮她才冒这个险的。
于是,我对王畅说:“你说出他的名字,是在帮他洗脱“罪行”,我保证不会惩罚他。在老师办公室趁老师不注意拿走东西,这是偷窃的行为啊,你就忍心让他一辈子背着这个罪名吗?”看到王畅的犹豫,我趁火打劫接着说下去:“如果还是不想让我知道,就让他偷偷的再把手机还到办公室,我再把手机交到你妈妈的手上。不就意味着事件的圆满解决吗?不但手机光明正大的回到你的手中,而且那位帮你的男同学也算是心理上得到了解脱。看着王畅怀疑的眼神,我真诚的朝她点了点头。我坚信接下来就是并不漫长的等待。
再度宽容
第四天早上,我故意来得比较迟,我见到桌上手机的那一刻,我差点激动的哭起来。虽然我成功了,但我的身心都很累。手机事件的一波又三折就这么接二连三不可思议的发生着,也在双方的意料之中满意的结束了。虽然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那个神秘男生是谁,但他毕竟把东西归还了,毕竟他们都还是13、14岁的学生啊。班级管理要严格,但教育和惩罚还是应以宽容为主,给他们的机会多一点,他们就离自弃与堕落远一点。直到前不久,王畅的妈妈还是忍不住告诉我,那个神秘男生根本就是扔出的烟幕弹,但确实不是王畅拿的,是好朋友女生余洁拿的。
事后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我还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了《初中生是否该带手机的进校园》的辩论会,又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了“中学生用手机的利与弊”的主题班队会。结果理越辩越明。支持孩子用手机的家长都一致认为:手机好比是一根绳子,可以随时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不会出现孩子放学不回家在外面玩的现象。但大都支持班上的规定,不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即使带了在校园期间也要关机,不能拿出来,上学、放学的路上再开机。经常带的还要在班主任那里登记、备案,让班主任心中有数。班上的手机潮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平息。
收获点滴
我个人认为,中学生最好不要常用手机,因为学生年龄小,不能控制自我。手机游戏、不健康的短信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容易造成孩子间的攀比行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4条也规定:“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而中小学生带手机入校,这是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违背的。
90后的独生子女们,是一类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敢于表现,但叛逆;个性张扬,但自负。由于他们还未成年,在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生还不是一个创造价值的人,正处于成长与学习阶段,思想还不成熟,不加强引导,容易引起偏差,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这个案例只是我一个90后学生的典型案例,写这篇文章也只是想探讨对90后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教育方式,处理问题上可能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专家可以多多给予批评、建议。 (班主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教育案例
下一篇:班主任安全教育案例分析
班主任网提供最新最全的班主任文章。
热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