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网 大圈网
大圈网 班主任网 后进生转化 用孔子的智慧让“后进生”消失

用孔子的智慧让“后进生”消失

时间: 2014-06-23 19:27:06 作者: 班主任网整理

  用孔子的智慧让“后进生”消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用孔子的智慧让“后进生”消失
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鼻祖。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智慧集中体现在整部《论语》中,《论语》,国学经典之一,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

  1988年,75位若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成,必须汲取2000多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的伟大。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倡导的“因材施教”、“循序暂进”、“温故知新”、“诲人不绝”、“举一反三”等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新课改最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使用孔子的智慧让“后进生”消失呢?

  一、用孔子的智慧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孔子的眼里是没有“后进生”这个词的。毋庸纬言,“后进生 ”

  一词,是由应试教育的“差生”蜕化而来的。辨证的说,“后进生”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慨念。除了第一,第二与之相对而为后进。后进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学生成长过程的转变而转变。由此可见,有后进,才有先进;没有后进,就没有先进。它们是互相对立、互相依承、互相转化的矛盾统一体。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无论富贵贫贱,天资优劣愚钝、等级地位高低,都有受教育的权利。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张全民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创办私学,使许多如子路、颜回般家境贫寒的的人也有机会学习,这就铸就了孔子伟大教育家的地位。孔子认为人的智商是有差异的,他把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孔子说,不学而为上智者,是没有的,通过学习下愚可成为中人、上智。颜回是孔子弟子中家境最贫穷的一个。按孔子的说法,颜回是下愚者,因为他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反驳老师的见解,在众弟子中,颜回是最没出息的,孔子也曾说颜回是“朽木不可雕也”。但是,颜回后来竟成为儒家学派最具影响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众弟子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最高的。由此可见,所谓的智者与愚者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孔子认为学生中有差异,是正常的。因为人的智商本身就有差异,有差异就会有差距,但差距不能区分优生和差生。只可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侍坐中,孔子与弟子谈志向,他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对弟子的观点作评价。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班级管理,教师漠视、畏惧、讥讽、另眼相看后进生比比皆是,恨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因为他们的成在,影响优秀率、及格率、人平分、合格率。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害群之马,到处受歧视,分数成了教师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一切教育工作都把重心放在所谓的优生上。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心理上受到严重伤害、丧失自信、破罐破摔,由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走入社会真的成了害群之马。孔子从不歧视下愚者,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下愚,是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与弟子谈学习、谈人生、谈志向、谈做人……处处在教育学生,但无一处教育痕迹。孔子认为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是投其所好、扬长避短。他认为,作为教师看不到学生的长处,是过失;看不到短处,是过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要用孔子的智慧善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未来的人才,平等对待。那么,班级里还会有后进生吗?

  二、用孔子的智慧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材

  1、因材施教。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对智商有极大的影响;而环境因素、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极大地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因此,人的智商有差异。所以,孔子主张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教学。初级班学初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高级班学高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且随时根据弟子的学习情况、不同性向,成才的培养方向也有所不同。孔子说: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就有灵魂、有个性、有情感。而人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把握其发展变化的量度,把握其质变的纬度。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就大声疾呼:要上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叶老是汲取了孔子的智慧,才成为当代教育大师。显而易见,叶老也承认在班级教学中有差生。叶老曾说过:让差生转为优秀,不是看学生的考分是否优秀,而是要看学生的各种素质是否优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人是社会的,学习当然要回报社会。但综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都曲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师者贪功尽利,学生为一己之私欲,领导为一己之名利,忽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国家花重资送出国门的娇子一去不复返,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因此,我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正视班级差异,承认学生中有智者和愚者,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不搞整齐划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后进生”在词典中就销声匿迹了。

  2、诲人不绝。作为教师,我也深有体会:优秀学生,特别喜爱,因而一切好处惟有他们才能拥有。对差生呢?自然是冷漠、歧视、厌恶,一切好处与他们无缘。而差生呢?因常遭指责,丧失自信,时常与老师顶牛。有时居然使用了家长作风,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僵化。何谈转化?我还深有体会:我的差生到了别班居然变优秀了;当然,别班不要的差生到了我班上也有明显的进步。我知道这并非是我的教育方法高明,是环境改变了人。我常常反省:为何班上最优秀、最受优待、曾引以自豪的优生,若干年后,见了老师竟如同路人?而那些曾经遭漠视、讥讽、甚至被打骂的差生,若干年后,对老师仍一如既往、刻骨铭心?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成了罪魁恶首。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学业有专攻。”在一个教学班里,有的学生悟性高,老师一讲就明白了而成为优生;有的学生老师反复讲,还是不明白,就成了差生。孔子认为,所谓的优与差,只是闻道先与后之差异而已。颜回就天生愚笨,思维总比别人慢几拍,老师讲的别人都理解透彻了,只有他要过好几天才恍然大捂。曾子、子路常讥笑颜回:“竖子不可教也。”但孔子说:“成大器者,惟颜回也。”事实证明,孔子的预见是对的,颜回是大智若愚者。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不泛其例:伟人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数学就不及格,而且他是一个叛逆者,差点被学校开除。由此可见,我们所谓的差生,是我们用自己硬性划定的行为规范做尺码,机械的操作造成的。这对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认为,做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学问,一个好老师应该爱生如子,舍得倾尽毕生的心血来培养他们。他主张育人要以身作责,终身不厌。对学生的教导,小到生活小事,大到治国的道理,无不反复叮嘱,语重心长。这是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象孔子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诲人不绝,终身不厌,还会有后进生吗?

  3、循序渐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就现行的教学模式来说,毫无疑问,那些优生,即使老师不太尽职尽责,他们也能考出好成绩。但后进生就不尽然。所以我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首先,为他们确定一个由低到高的分层学习目标,使他们时时有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其次,课堂教学要有层次性,分层施教,因类而异。第三,作业也要有层次性,由少到多,由易而难。再次,当面批改,当面辅导。给他们一些暗示,让他们自己去改正;给他们一个微笑,让他们自信去探索;给他们一种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反思。

  4、温故而知新、这是一个弥久而常新的道理。孔子的时代是这样,在现在仍然意义非凡。总结过去,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只要你回过头去看,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对个人而言,时代要求我们,更新自己。那么,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呢?孔子一语道破玄机——温故。我们大多数人曲解了夫子温故的真正含义。认为温故就是一个复习过程,是知识的简单累加。夫子的温故是一种体念,一种品味、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可见,温故是反省、是反思。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大的

  总之,孔子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我们提倡的构建和谐课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果用孔子的智慧转换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眼里就只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无价的,生成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后进生、差生就在我们眼前消失了。

(班主任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页:123
班主任网提供最新最全的班主任文章。
如果觉得 班主任网 不错,请分享给大家!
大圈网 全部查询
大圈网旗下网站:班主任网 Copryright © 2014-2022
banzhuren.daquan.la 闽ICP备14009251号-3   执行时间:2.93 毫秒